Thoughts

[剧评] 耳背上的印记:看不见的印记?

2 Jul 2014
文:寶
图:三缺一剧团

2014年的华文小剧场节,由在台湾多次演出的《耳背上的印记》掀开序幕。三缺一剧团对于新加坡观众來说相当陌生,但是相信《印记》的演出肯定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The Mark Behind The Ear 02

这是一部贺湘仪的独角戏,诉说着属于她家族三代的故事:随国军撤退來台的爷爷贺智明,外省第二代的爸爸贺先知,以及属于這个时代的,想要寻根的演员本身。故事从人物的情感面出发,讲述在时代演进之下,周遭社会带给他們的冲击与变化。

舞台是三道墙,家书纸张贴满了墙上,散落在地上。没有华丽的服装或道具,从开始到结束,一个演员整整90分钟的精彩演出,一个人要表现不少于十个身份和性格迥异的角色,真的是非常勇敢的演出。从一开始替演员感到担心,渐渐地感受到收放自如的演技,到最后一幕,看她用肢体和表情的瞬间变换把人物和故事作总结,叫人看得无比过瘾。

从当年的迁移到现今的21世纪,不管是贺智明、贺先知,还是贺湘仪,身边似乎都有这么一位“乡愁老太太”:怀抱对老家的美丽想像,对认识及探索家族根源的渴望。身为这个时代的我们(华人),其实和贺湘仪有一样的疑惑:我们(前人)的家在哪里?我,是谁?

又或是你是那个质疑贺湘仪的人:为什么我们要回家?

The Mark Behind The Ear 03

贺湘仪从小非常崇拜父亲,觉得父亲说的都是真理。离开台中的家到台北念书,她却渐渐发现别人秉持的是不一样的“真理”!爸爸给她写的信,她不再看了,不过这些厚厚的信一直都放着,无法抛弃,也无从躲避,就像家族的根源,是不能被遗弃的,与生俱来的印记。或许,台湾版本的英文剧名 The Birthmark Behind the Ear 更为贴切一些。透过这部戏剧,贺湘仪得到了认识自己的机会,同时给观众带来了一次自我认知的温柔冲击。

观看这部戏的时候,不经意地将自己投射到爸爸贺先知的角色当中。曾经叛逆,曾经那么熟悉的“怨叹阮老爸”。虽然不像贺先知般走强硬路线,却也当过一名愤世嫉俗的少年。到了离乡背井的现在,我又像是变成了贺湘仪。我是怎样走到这里了呢?

我知道在我身上的印记,却又忘了它在哪里。也许,就在耳背后,看不见,却一直都在。

后记:演出结束后朋友问我:你想要去看看你爷爷的老家吗? 我支吾以对。

The Mark Behind The Ear 05

------

《耳背上的印记》于 2014 年 6 月 26 至 29 日在拉萨艺术学院演出。

KEEP READING


advertisewit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