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剧评] 水往上流:一场这个与那个的演出

9 Jul 2014
文:Max
图:实践剧场 The Theatre Practice

这个,还是那个?

我们每天打开电脑上网,常会看到某某新电影上映的广告。

在这种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做一些决定。
我们会问自己:
要不要看这部电影呢?要,还是不要?
要买票进电影院看,还是买DVD看?
要买正版的DVD,还是到邻国去买盗版的?
上网下载?到正规的网站付费下载,还是非法下载?

如果有留意剧场演出资讯的话,也常需要做一些决定。
我们会问自己:
这一出戏好像不错,要看,还是不要看?
要看这部音乐剧,还是去听那个讲座?
剧名那么奇怪,它好看吗?还是不好看?
实验性的剧场?要看,还是不要看?
看不懂?接受挑战?敢,还是不敢?

这些是很简单的问题,不是一,就是二。在我们的生活里,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我们做选择,做决定。选这个,或那个。或者,没有了这个,就选那个。

这个,或那个;要,或不要;上面,或下面;有,或没有;美,或丑…… 等等,这都是一些二元关系。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这种二元关系。

TTP Fluid 03

上与下,要与不要,这些与那些

实践剧场属下“实验室”总监刘晓义在这次的第三届华文小剧场节里,继续为大家带来挑战看戏习惯的实验性剧场演出。这次由他编剧和执导,李邪和林振发主演的作品《水往上流》充满着这种二元关系。这些关系,从隐藏在剧名里的“水往上流还是往下流”的疑惑展开,之后在一个“要”与“不要”的矛盾里延续,进而延伸至剧情、角色、表演形式和剧场空间设计,可以说几乎涵盖整个演出的各个层面与角度。

戏剧与非戏剧:和一些实验性的演出不一样,此剧有一个“正常”、完整的故事。它具备戏剧的基本原则:人物、动机、障碍,和悬念。这个故事,讲述一个叫老王的人要(或不要)学习艺术的过程和经历。可是,在整场演出里,观众好像不太看得到这个故事有被“表演”出来。所以,这场演出是戏剧,又不是戏剧。

这边与那边:观众一入场,就可以看到整个舞台很清楚地被分成两边。这边,空空的,只摆着几样物品;那边,满满的,堆满数不清的白色塑胶袋。

这个人与那个人:演出(基本上)由两位演员完成,两人各自在舞台的这边与那边进行表演,看起来互不相干,也很少进入对方的区域;可是一旦进入,就发生一些重大的改变。

舞台与观众席:一般上,当观众进入剧场时,会直接看到观众席,然后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在这个剧场里,观众入场后需越过舞台,对整个舞台上的设置都一目了然了,然后才到观众席坐下。舞台和观众席的位置顺序颠倒了。

新与旧:演出里有现代的灯光和投影效果,也有老旧唱机的音响效果;演员的表演有现代舞蹈,也有类似古老的说书。它们,都被分得很清楚,旧的,在这边;新的,在那边。

有光与没光、有声音与没声音:在某些时候,全场陷入一片漆黑,演员就拿出手电筒,在没有光的空间里,创造一个短暂但灵活的“光的空间”。在某些时候,老旧唱机会跳针,演员若修得好,就继续播放;若修不好,就关掉,由演员自己来填补这个“声音的空间”。

有动作与没动作、有表演与没表演:老王在上表演课时,有一堂课的内容是: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不知道这算是有动作还是没动作,有表演还是没表演。“站”是不是一个动作?周围都有人在观看,这算不算是一个“表演”?还有,这边这位演员,很多时候一直在吃饭,这是不是表演?那边那位演员,很多时候一直在滚来滚去,那是演戏还是跳舞?

演员与观众:有些时候,剧场内某些设备“坏了”,演员需要靠观众的协助才能继续表演,随即就挑了一位观众来协助她;演员演完了,轮到这位观众到台上演,另一位观众接替协助的工作。演员与观众的身份,从对立到合作,然后交换,甚至混淆、轮替。

剧场与非剧场、结束与没结束:演出来到最后阶段,剧场内发生关键性的变化,剧场与生活的定义被推翻,这里还是不是剧场?舞台上的灯没灭,观众席上的灯却亮了,演出结束了,还是没结束?观众要离场,还是不要离场?

我们与刘晓义、生活与艺术

《水往上流》或许是编导刘晓义和创作团队对于选择从事艺术工作的回顾和检视,也或许是我们在生活中做决定时心态的探究和检验。创作团队以做决定时“要”和“不要”的二元关系为起点,延伸到演出里各种元素的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观众进入剧场里的世界,探索艺术工作者和观众自己内心曾经或依然存在的挣扎与坚持。

去年与今年

刘晓义在去年的华文小剧场节呈现的作品《行者悟空:七个关于理想生活的日常片段》,探讨生活与自由。在此作品中,意念和元素的编排比较松散,像一片飘在空中的蜘蛛网,整体面貌和构造较难捉摸。若拿两者相比,《水往上流》里的二元关系则简单许多且矛盾够大,像跷跷板上坐了两个体重相当又很顽皮的小孩,整体过程逻辑清晰,情绪起伏明确。除此之外,创作团队在简单的二元概念基础上创造了许多变化,无论是台词、视觉还是听觉效果都惊喜连连,细节经过精心安排却不造作,手法成熟自然。

荣念曾与刘晓义

《水往上流》让人联想到由香港的实验艺术团体 – 进念•二十面体的联合艺术总监荣念曾执导,于去年《向宝崑致敬》里呈献的《据说》,此剧同样由两位演员演出,其中一人正是刘晓义。同样的,剧中两个角色也各自在自己的区域做自己的事,看起来一样是互不相干。此剧节奏紧凑,情绪的铺排精密,演出虽简短,但余味无穷,尽显大师风采。两者的动机、主题和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刘晓义在《水往上流》里处理实验性和前卫风格的成熟度,已接近这位“华人实验艺术先驱”的水平。

好,或不好?

要评断一场演出的素质其实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实验性”的作品,创作者通常会以“打破常规”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我们可能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可依循。不过,剧场是很民主的,看完戏之后,我们拥有绝对的自由去判断这部戏好或不好、够不够好。我可以说它层次丰富,你可以说它深奥难懂;他可以说它创意新颖,我可以说它故弄玄虚。或者可以简单一些:看完戏后,有没有被感动?感动大不大?有没有惊喜?惊喜大不大?我对某些事的想法有没有改变?改变大不大?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标准,本人常用,就是:下次还会不会想看这位或这组创作人的戏?

在此刻,我想在这里行使剧场赋予我的权利。看过刘晓义去年的作品,无论是《行者悟空:七个关于理想生活的日常片段》、《大音希声》,还是《11•即兴高行健》,我会说:我可能会想看下一部。

今年,看过《水往上流》后,我会说:我非常想看下一部。

TTP Fluid 06

------

《水往上流》于 2014 年 7 月 3 日至 12 日在拉萨尔艺术学院演出。更多详情:www.artsrepublic.sg/m1-chi-theatre-fest-fluid

------

本文同时刊登在“众观”剧评网站:re-viewers.org

KEEP READING


advertisewit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