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剧评] 天冷就回来:什么是属于我们的音乐剧?

16 Apr 2014
文:Max
图:实践剧场 The Theatre Practice

挟着 2007 和 2009 年的高人气和票房,《天冷就回来》第三度登场,对本地观众、文化界和制作团队来说皆意义非凡。以梁文福的经典新谣名曲为基础,著名编剧杜国威编写的一个关于青春、理想、爱情、友情和本土情怀的励志故事,加上实践剧场从 2005 年就开始累积制作音乐剧的经验和技术,目前看来是极成功的组合。

if therere seasons review 1

如此受欢迎的剧目一再演出,继续提升制作水平想来是最自然不过的改进方向。由炙手可热的黄志伟打造的舞台设计,联合更完善的灯光和人物造型,赋予此剧更庞大和饱满的视觉展现。柔和温暖的坟场、冰冷闪亮的纽约、具有凝聚力的餐厅等等,各个场景的线条、构图和用色水平使此剧更接近百老汇音乐剧的规模和形式。

但音乐剧的迷人之处并不只限于华丽的舞台和复杂的特效。这种在西方国家盛行多年的戏剧类型之所以能够强势地驾驭观众情绪的跌宕起伏,有赖于剧本和歌曲的巧妙配合。在音乐剧里,穿插在台词之间的歌曲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们为故事和角色添加了多一层的时间和空间。当人物唱起歌曲时,正在进行中的剧情被暂搁一边,节奏也顿时发生改变;在这个独立出来的时空里,词和曲以一种与台词完全不同的音律和结构推进或暂缓剧情的发展,角色也可以切换身份和性格设定,唱出本身或其他角色的另一个自我,展现另一种角度的逻辑和感情。“故事时空”和“音乐时空”在剧中并列存在,剧本和歌曲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种难以察觉的并行关系,时而相配时而矛盾,除了创造冲突的效果, 也折射出角色和故事的另一层灵性内涵。

多数经典音乐剧里的歌曲都是专为剧本而写的,《天冷就回来》则不一样,编剧以现成的新谣歌曲为基础创作了一个让歌曲和故事一起演出的平台。在这种被称为“点唱机音乐剧(jukebox musical)”的类型中,故事要配合现成的歌曲内容,剧本的创作当然无法享有完全的自由。不过《天冷就回来》剧本的情感轨迹和搭配的歌曲都太过匹配,以致音乐剧里精彩的“双重时空”概念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重点的抒情歌曲如《写一首歌给你》、《细水长流》、《担心》、《如果你不小心想起我》、《我们的歌在哪里》、《从你回眸那天开始》、《天冷就回来》、《最后还是会》、《深拥》、《戒情人》、《另一首歌另一个伤心故事》、《久久才见到你的好》、《陪我看日出》等,无论是歌词或演绎方式都和剧情、气氛和角色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影响了剧本和歌曲相互呼应和碰撞的效果,也削弱了音乐反映出故事以外另一层意涵的力度。

自 2005 年演出《老九》后,实践剧场一直热衷制作音乐剧,同时也在寻找什么才是“属于我们的音乐剧”。《天冷就回来》不但聚集了本地戏剧和音乐精英,里头的歌曲又是珍贵的新加坡文化资产,在概念和制作手法上已是不折不扣的“属于我们的音乐剧”。可惜流行音乐式的独唱和对唱,搭配惊喜不大的合唱和舞蹈,表演形式缺乏新鲜感,故事剧情过于通俗,以致整体演出显得单薄。由梁文福创作的经典新谣歌曲精辟和深刻地描写了一代人的生活、思维、感情和想像;但剧本只围绕在“爱情、友情、理想”这些太常见的主题上,时代和社会的实体和精神面貌没有展现在舞台视觉空间里,歌曲里浓厚的“本土味”也没有幻化成舞台上的能量与色彩散发给观众,使《天冷就回来》难以承载梁文福词曲的文化厚度和境界。

虽然新谣的潮流已一去不复返,但社会大众依然疼惜这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化产物。《天冷就回来》以崭新方式保存和延续新谣的生命,七年来的功劳和成果值得肯定。但该如何制作出更好的“属于我们的音乐剧”,值得我们思考。是在大家已熟悉的形式上精进,还是从其它形式,如传统艺术或前卫艺术那里吸取灵感并加以改良?故事概念要如何兼顾观众口味、本土面貌和普世价值?本地音乐剧在有限的制作预算和相对较小的市场里,该如何在局限内发挥大创意?我期待实践剧场继续推出更精良的作品,因为音乐剧确实能够凝聚各领域的实力和创意,并吸引社会各阶层走入剧场、认识我们的剧场和体会新加坡的文化含量。

if therere seasons review 2

------

《天冷就回来》于 2014 年 4 月 3 日至 27 日在戏剧中心剧院演出。

------

文章原载于“众观”剧评网站:re-viewers.org/2014/04/16/什么是属于我们的音乐剧?

KEEP READING


advertisewithus